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解读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 年5 月22 日发布了GB/T —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标准。 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中国企业联合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等单位负责起草, 于2017 年5 月22 日开始实施。
1 标准的制定背景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 交叉、 渗透与融合, 工业社会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 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深刻认识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立适宜的推进方法和工作机制, 才能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加速转型变革,获取发展先机。
如果把两化融合比作一栋摩天大楼, 那么标准则是这栋大楼的地基。 2013 年8 月23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 年)》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作为首个行动被提出, 明确要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试点和全面推广。
为了体系化推进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建设与应用, 按照行动计划的工作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成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联合工作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 研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和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标准相同, 是由一系列标准共同构成的一组标准族。 为了帮助组织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 夯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贯彻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的有关规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作为标准族中的核心关键标准, 被列为2014 年度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
该标准制定过程中, 共组织了14 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相关的专题研究, 召开了近30 次专家研讨会, 赴近20 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在全国3000 余家企业进行验证和推广应用, 并结合企业贯标评定实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研制形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标准。
2 标准的编制原则
(1) 符合规范性原则
该标准在编写格式上符合我国国家标准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2) 体现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
该标准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 能够指导组织战略转型、 组织变革、 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 要将该标准作为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组织转型升级需求提出的首个管理体系类标准的基础理论类标准, 对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信息经济时代管理规律进行积极探索。 要紧抓信息时代变革规律和趋势, 创新地采用以数据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 形成一套引导组织围绕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打造的两化融合闭环管理机制和方法论, 以持续提升组织在信息时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积极破解组织组织管理模式陈旧、 战略执行力差、 资源配置无序、 因循守旧或盲目依赖先进技术、 组织信息化和业务管理两张皮、 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
(3) 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该标准要能够成为组织信息化条件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明确组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路径。 能够引导组织在战略中充分融入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明确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通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为此, 要将与组织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入; 将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出;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规定的相关过程, 来明确组织打造新型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准确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输入并评价输出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符合性, 来确保和提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组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