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临床
    主页 > 期刊导读 >

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拓宽育人路径

一、引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思政”格局日渐形成,各阶段教育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医学专业院校要想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深入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累计经验,对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事业发展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乃党之大计。“课程思政”的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路径[1]。信息化生态下,社会多元价值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传统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局限性愈加突出,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综合来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思政”教育观,既不是具体的思政课程,亦绝非简单的几门思政课新增或叠加,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及综合素养课中的德育元素,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新生态,实现了“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如此,进一步拓宽了高校育人路径,对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现象作用显著,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宏观时代背景下,医学专业院校应当紧跟潮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制度是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价值。

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如上所述,“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植入,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一环。作者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切入,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健全环境保障

课程思政力争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工作新生态,同时关联到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的协同参与,其本身不单单作为校内事务,同步强调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所有可利用资源,从而突出其应有的效果[2]。为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充实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高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无后顾之后,强化他们的能动意识,促进系列工作有序展开。同时,校内党政领导要深入一线调研,亲自授课、听课,扩大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成果,逐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纲要》,领导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如此,全国通力、全校同心,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力量参与热情,厚植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实现其应有价值最大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导向,细化岗位职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另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审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动态实践过程,从不同视角切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组织下一阶段的工作优化。

(二)夯实师资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师是关键,并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扎实师资支持,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对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战略地位,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明确对各岗位教师的要求,并细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加强对其日常工作行为的分析,善于发现和总结其中存在不足,继而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术专家、行业教授等广泛参与,深度解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增强教师能动意识,不断充实他们的学识涵养,共享有效工作经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升。同时,在充分尊重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激励教师创新创造,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深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研,从而为有效践行奠定扎实的智力保障。另外,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动主体,亦需持续加强自主学习,紧紧把握每次来之不易的教研机会,善于通过网络了解学术前沿成果。